欢迎光临民进辽宁省委网站
热门关键词: 民进辽宁 参政议政 十二五 东北
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 >> 文章中心 >> 文苑专栏 >> 正文
清凉山上的塔
时间:2019/6/4 来源:鞍山 作者:崔岩 阅读:2184

 

陪友人去清凉山游览,走马观花中却唯独对那三幢辽代古塔留下了深刻印象。记得当时正是暮春季节,阳光如瀑,兜头浇下,但石径两畔山坡上的野梨花和香达花,却正开得灿烂。这似乎正应了当地民谣所唱:“清凉山呀真奇怪,六月深沟冰不化,炎夏夜里把被盖。”人顶着烈日行至山荫处,仍觉凉风沁骨,暑意顿消。

清凉山位于岫岩东北部汤沟镇和朝阳乡境内,主峰坐佛山海拔1000余米,乃辽南第一峰,山高峰奇,谷深石怪,泉甘溪冽,确是访古寻幽、回归自然的好去处。尤其那绵延数十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,遮天蔽日,瑰丽神秘,藏有许多稀有的动植物,弥显珍贵。

我们一行数人,看了藏马石,又看卧象石;赏了龙凤崖,又赏大刀刃……四周绿荫匝地,森凉静穆,生满了高耸过丈的杂树。鸟虫在枝桠间啼唱,却难得见到它们怡然的踪影。几乎没有什么风,除了呼吸和心跳,除了草的清香和塔的寂寞。

我屏气凝目。深怕惊扰了沉睡着的一切。

塔乃石塔,共有三幢。塔高不过六七米,中间那尊已毁为半截,实为可惜。石塔的结构形式应为覆钵式塔,据说这种塔的造型乃为印度佛塔的造型,元时由尼泊尔传入,成为中国寺塔中数量较多的一种。因喇嘛教建塔常用这种形制,故又称之为喇嘛塔、藏式塔。覆钵式塔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半圆形的覆钵,其上安置长大的塔刹,故特征特别明显。覆钵之下建一高大的须弥座承托塔体,半圆形覆钵基本上保存了坟冢的形式。明、清以后,这种塔成为高僧、和尚、喇嘛死后墓塔的主要形式,俗称和尚坟。

据佛经载,释迦牟尼灭度后百年,阿育王以佛舍利84000塔以示尊宗,佛寺建塔之风遂开。“塔”原为梵文stupa的音译,意为坟冢,本为保存埋藏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舍利(遗骨)的建筑。塔在印度有两种形式:一为埋葬佛舍利的,属于坟冢性质;一为没有舍利的“支提”,属于塔庙性质。我国现存的寺塔多为前者。

塔的形制传人中国以后,与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与文化传统结合产生了很大变化和发展,形成了楼阁式、密檐式、事阁式、花式、覆钵式、全刚宝座式、过街式、宝箧印经式等等艺术造型与结构形式。唐代诗人岑参登西安大雁塔时有诗赞道:“塔势如涌出;孤高耸天宫。登临出世界,磴道盘虚空。突兀压神州,峥嵘如鬼工。四角碍白日,七层摩苍穹。下窥指高鸟,俯听闻惊风。”足见此塔气势雄伟,挺拔绚丽。

但清凉山的塔却是简朴甚至孤陋的。仿佛被遗忘在屋角旮旯的青铜烛台,尽管花纹精致而美丽,但它却是来自那久远年代里的器物。月升月落,春去秋来,它们经历过肉体的坍塌和岁月大片的寂静,淡然地泊在风里,泊在死亡里,泊在千年之后一个凭吊者的无端怀想与敬畏里…… 

我似乎能听见死者诵经般的低语声一一那些有着松脂香气的亡灵,他们的骨质是否已变成琥珀一样晶莹的舍利?他们烟云一样的手指拢起了怎样的秘密?时间,禅意,虚空,铭文,香火的飘浮与木鱼的泡沫……我久久沉浸在对古塔的冥思境界中,感受着那些孤立而安静的禅心。对于那些被尘世污浊过的躯壳来说,无论怎样的试图交谈和叩问都是徒劳的枉然的,我能觉察到一丝明显的敌意,像风把整座青山吹得空旷山响,像我这来自铜臭世界的肉体碰到石塔的坚硬棱角,它们是愚钝至极的石头和土块,除了簌簌松散开来化为尘埃,化为那每一根松枝上透明的呼吸。

而外界的噪音是难以深入到这一片领域的。当我周身温热的血液迅疾地从我地血管里撤离,那一瞬间我羡慕起出家人所选择的这种死亡方式——塔,相比黄土一堆的凡世坟包而言,塔那美妙绝伦的身姿确实使肉体的消失得到了升华。仿佛被重新点燃的蜡烛,放射着耀眼的光芒。而我乃世间一普通凡人,自然不配拥有塔这种超凡脱俗的死亡形式,想想不仅暗暗有些惆怅。

塔林泊在林荫里,在炎炎暮春的午后,孤独的气息罩住了我,宛如斑驳阳光下塔基上那些苍绿的青苔。

这过滤般干净的空气里有一丝淡淡的天女木兰花的芬芳,缭缭绕绕,像一位白眉青袍静气禅心的高僧,独自说着苍凉……

 

Copyright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,对违反版权者保留一切追索权利 备案编号:辽ICP备14009709号-1
主办: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电话:024-25903830 技术支持:辽宁省信息产业发展公司
建议使用1024*768分辨率,IE8.0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,您是第 1234613 个访问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