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民进辽宁省委网站
热门关键词: 民进辽宁 参政议政 十二五 东北
您现在的位置: 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 >> 文章中心 >> 文苑专栏 >> 正文
大疫年的人物故事之苏轼
时间:2020/11/24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沈阳 武斌 阅读:2580

 

苏轼(1037 -1101)号东坡·宋代著名文学家·官至翰林学士,礼部尚书,谥号“文忠”·在谪居黄州和主政杭州期间,以秘方“圣散子”救助灾民,在杭州建立“安乐坊”,为我国最早的医院。

元丰二年(1079),苏轼43岁,被调为湖州知州。上任后,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《湖州谢表》,这本是例行公事,但苏轼是诗人,笔端常带感情,即使官样文章,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,说自己“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”,“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”云云。不料,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人上章弹劾,贬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。苏轼来到黄州,也就有了他第一次抗击瘟疫的活动。

元丰五年(1082)重阳,四川眉州眉山人巢谷来投东坡。尽管此时的东坡已经十分穷困,仍然热情地收留了这位落难中的家乡人,安排他在雪堂住下,还聘他教苏迨、苏过读书。东坡与巢谷常在灯下夜坐,闲聊些眉山老家的往事。有一次东坡忽然想起十多年没有吃过家乡的元修菜(巢菜)了,便托巢谷返川后,给他寄些种子来。后来巢谷果然给他寄来了元修菜的种子,东坡为此还写下一首诗《元修菜》来记录此事。

一年后,巢谷离黄返川。临行前将多年秘藏的连儿子都不传的“圣散子”药方传予苏轼,要求苏轼指江水为誓,绝不传人。

第二年开春,黄州瘟疫流行。苏轼顾不上与巢谷的誓约,毅然将此方授予蕲水名医庞安常。庞医生以“圣散子”治瘟疫,有奇效,“得此药全活者,不可胜数”。

庞安常逝世后,当地百姓十分怀念这位济世救人、妙手回春的神医,特地在药王庙里塑了庞安常与苏轼相向而坐,问医论药的彩色泥塑雕像,以供四时祭拜与瞻仰。

后来庞安常著《伤寒总病论》,将此方收入书中,苏轼为之作序:

自古论病,惟伤寒最为危急,其表里虚实,日数证候,应汗应下之类,差之毫厘,辄至不救。而用“圣散子”者,一切不问。凡阴阳二毒,男女相易,状至危急者,连饮数剂,即汗出气通,饮食稍进,神守完复,更不用诸药连服取差(病愈)。……若时疫流行,平旦于大釜中煮之,不问老少良贱,各服一大盏,即时气不入其门。……真济世之具,卫家之宝也。其方不知所从出,得之于眉山人巢君谷。谷多学,好方秘,惜此方不传其子,余苦求得之。谪居黄州,比年时疫,合此药散之,所活不可胜数。巢初授余,约不传人,指江水为盟。余窃隘之,乃以传蕲水人庞君安时。安时以善医闻于世,又善著书,欲以传后,故以授之,亦使巢君之名,与此方同不朽也。

元丰三年至七年,和苏轼同期遭遇贬谪的他的弟弟苏辙,在任监筠州(治今江西高安)盐酒税期间,同样遭遇了一场大疫。苏轼也将圣散子方授予了苏辙。苏辙采取的方法也是多制圣散子和糜粥,遍谒病家予之,所活无数。

元祐四年(1089),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任杭州知府,这一年他已经54岁了。苏轼对杭州并不陌生,之前,在36岁时,他曾到杭州任通判两年。他觉得杭州是他前世就来过的梦中之地,因此写下“前生我已到杭州,到处长如到旧游”的诗句。他疏浚西湖,修筑苏堤,一生为西湖留下了众多诗篇。 

当时杭州有人口37万多,是江南一大都市。苏轼刚一上任,就碰到疫病大流行。杭州为“水陆之会,疫死比他处常多”。一时间,街头巷尾到处是一片病吟声,尸横荒郊。

苏轼一边积极上奏朝庭汇报疫情,诏免本路上供的米的三分之一,稳定了米的价格。得了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上百,换成米来救助饥民。在北宋,度牒也是一种稀缺物资。僧人的档案资料一般由祠部来管理,度牒也由他们来发放。僧人出家必须持有度牒作为凭据,否则视为非法。更重要的是持有度牒的僧人可以免除各种税收和徭役。因此许多豪强富贵人家经常需要购买度牒,以保护自已的财产和规避服各种劳役。元祐年间,一张度牒的价格基本就达到了三百贯钱的水平。苏轼把杭州的富贵人家全部都找来,把度牒卖给他们,很快就筹到了三万贯钱。到第二年的春天,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。这些措施缓解了饥民的困顿局面。

与此同时,他又筹集钱款,他收集了多余的钱二千缗,又自掏腰包拿出黄金五十两,在杭州城中心的众安桥头,建造了一所公立医院,取名为“安乐坊”,聘用僧人做掌管。贫困、老迈和残疾者均可在那里免费得到医疗。安乐坊里任职的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医生,其俸禄薪金,都是官府支付。这所医院,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医疗机构。

苏轼离任后,崇宁二年(1103),安乐坊改名为 “安济坊”。继续收治病人,改由民间经营。《宋会要辑稿》载:崇宁二年五月,两浙转运司上奏:“苏轼知杭州日,城中有病坊一所,名安乐,以僧主之,三年医愈千人,与紫衣。乞自今管干病坊僧,三年满所医之数,赐紫衣及祠部牒各一道。从之,乃改为安济坊。”

这是说,当时的两浙官府对苏轼的做法很是赞赏,上奏宋徽宗对安乐坊的医生给予赐紫衣的嘉奖,紫衣当时代表官服,认可了医生的官员身份,并改名为安济坊。南宋初年则照此法在各地创办了养济院,同样属于官办的医疗救助机构,在宋朝社会救助和医疗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





苏轼还聘请了多位名医,采购了数百味中草药,根据秘方“圣散子”制作了大批的“圣散子”药品,并经常举行义诊送药活动,免费发放食品、药品。在街头支起大锅,煎熬汤剂,“不问老少良贱,各服一大盏”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载:“作饘粥,药饵,遣吏挟医,分方治病,活者甚众。”他还命人将名医的诊断标准及方药,抄贴满城,以供老百姓自行找药,治愈疾病。

绍圣元年(1094),苏轼因针砭朝政,得罪权臣,又被贬到被称作“瘴疠之地”的广东惠州。

在惠州,为了防治瘟疫,苏轼发挥了善于酿酒的特长,从道士那里学来仙方,酿造出桂酒、真一仙酒等美酒。桂酒是用有抗瘴毒作用的桂皮酿制成的酒,真一仙酒更是“天造之神药”,饮之使人清醒不醉,内心宁静,两种酒都具有治病健身的作用。苏轼造酒一方面供自己饮用防病,同时在惠州、广州等瘟疫流行区加以推广。

有一次,苏轼到罗浮山游玩,遇到一位老农。这位老农久仰他的大名,邀他到家中作客,拿出自己酿造的陈年好酒盛情款待他。苏轼一喝,觉得香气扑鼻,味道甘美,如饮天浆,急忙向老农请教。老农告诉他,这酒叫荔枝酒,是用荔枝酿成的,并将酿造方法告诉他。

当他得知广州跟惠州一样流行瘟疫时,立即给他的好友、时任广州太守的王敏仲写信献计。 他在信中,首先肯定王太守设立渡津,抢救孤儿寡妇,并准备治疗之药,是较大的政事。接着他又说,广州是商旅聚集的大商港,瘟疫流行,商人旅客先病倒,会传染给广州市民,这在杭州已有先例。因此,当务之急是在广州设立一家医院,专门收治染病的患者。医院所需资金,必须每年有固定的租税之利供给,这样才能维持下去。他向王太守推荐合适的人才,还抄下治疗瘴疫的药方:“用姜、葱、豉三物,浓煮热呷,无不效者。”请王太守在广州大加推广。苏轼还把荔枝酒的酿制法介绍到广州。后来荔枝酒成为广州人防病健身和丰富生活的饮品,历代畅销不衰。

 

Copyright 2014 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版权所有,对违反版权者保留一切追索权利 备案编号:辽ICP备14009709号-1
主办:中国民主促进会辽宁省委员会 电话:024-25903830 技术支持:辽宁省信息产业发展公司
建议使用1024*768分辨率,IE8.0以上版本浏览器访问本网站,您是第 1234613 个访问者!